你可能聽說過這樣的都市傳說:某個街訪鄰居親朋好友在例行的血液檢查中,肝癌指數顯示正常,然而卻還是被診斷出肝癌。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B、C型肝炎病毒感染、長期飲酒、以及脂肪肝,這些因素會導致肝臟慢性發炎。長期下來,肝臟逐漸被侵蝕,可能演變為肝硬化,甚至發展為肝癌。根據國健署最新公布的數據,肝癌已經成為臺灣十大癌症中的第四位,由於早期肝癌幾乎沒有症狀,這讓大家更加意識到早期發現的重要性。
抽血能夠一次檢查多種項目,是相當方便的工具,尤其是癌症指標備受重視,大家都想透過簡單的血液檢查,及早發現肝癌跡象。
傳統肝癌指標:甲型胎兒蛋白(AFP)
甲型胎兒蛋白(alpha-fetoprotein, AFP)是肝癌最常用也最廣為人知的癌症指標之一。
AFP其實是一種由胎兒肝臟及卵黃囊製造的醣蛋白,成人的正常AFP濃度通常低於20 ng/ml。然而,當肝細胞癌化時,AFP基因有時會重新啟動,導致血液中AFP濃度上升。
儘管AFP與肝癌的關聯性高,但對於診斷仍存在敏感度不足的問題。研究發現,約有三分之一的肝癌患者其AFP數值在正常範圍內。這可以解釋一開始提到,肝癌指數正常卻得到肝癌的事情並不是都市傳說,而是常見狀況。
新型肝癌指標:異常凝血酶原(PIVKA-II)
為了彌補 AFP 在肝癌篩檢中的不足,異常凝血酶原(PIVKA-II)被引入作為一種新的肝癌指標。事實上,異常凝血酶原(PIVKA-II)在日本已被使用數十年,是重要的肝癌篩檢工具。
在正常肝細胞中,維生素 K 協助生成正常的凝血酶原;然而,在肝癌細胞中,維生素 K 生成機制受損,使得異常凝血酶原在血液中逐漸累積。研究顯示,異常凝血酶原(PIVKA-II)的濃度與肝臟腫瘤的大小成正比,因此它不僅能幫助早期發現肝癌,還可以作為治療效果的監測指標。
異常凝血酶原(PIVKA-II)健保給付規定和檢查注意事項
儘管異常凝血酶原(PIVKA-II)檢測相較於 AFP 更昂貴,但因為能夠提升肝癌篩檢效能,自2020年6月30日起,健保已開始有條件地給付此項檢測,主要針對以下兩個情況:
- 已經罹患肝硬化的患者
- 接受肝癌根除治療的患者
需要注意的是,在進行異常凝血酶原(PIVKA-II)檢測時,服用維生素 K 或抗凝血藥物(如 Warfarin)可能影響檢測結果的準確性,因此要提前告知。
參考文獻
- Performance of PIVKA-II for earl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diagnosis and prediction of microvascular invasion. J Hepatol. 2015 Apr;62(4):848-54.
- Protein induced by vitamin K absence or antagonist II: Experience to date and future directions Biochim Biophys Acta Rev Cancer. 2023 Nov;1878(6):189016.
- Prognostic value of PIVKA-II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patients receiving curative abla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Int J Biol Markers. 2018 Aug;33(3):266-274.
腹內觀點
不論是在門診與患者溝通,還是在醫學院的課堂上,腹內醫生常強調癌症指數的作用主要是追蹤病情變化,而非單一確診依據。
例如,一位肝癌患者在治療前 AFP 數值為 500 ng/ml,經過治療後下降至 15 ng/ml,但若某日再度上升至 200 ng/ml,就需要懷疑肝癌復發的可能性。同樣地,也常見 AFP 偏高但影像檢查無異常,或 AFP 正常但仍檢出肝癌的情況。
綜合使用 甲型胎兒蛋白(AFP)和 異常凝血酶原(PIVKA-II)可以大幅提高肝癌的篩檢率。然而,除了血液檢查,超音波檢查也不容忽視。腹部超音波能直接掃描肝臟,幫助找出肝癌的具體位置,是極為重要的篩檢工具。
結合抽血檢查和腹部超音波,早期偵測肝癌將更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