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經常感到腹痛、腹脹,在緊張壓力下急著跑廁所?即使辛苦地進行了大腸鏡檢查,醫生卻告訴你沒什麼問題,可能只是腸躁症。偶爾發作可能還能忍受,但長期下來,真的讓人身心俱疲。
其實你並不孤單,腸躁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在全球的盛行率約為5%至20%,也就是說,最多每5個人就有1個人受到影響。 腹內醫生今年前往美國華盛頓,參加了消化疾病週(Digestive Disease Week),有幸聆聽到現任腸胃科權威期刊《Gastroenterology》主編 Paul Moayyedi 的演講。他是一位邏輯清晰、務實的學者。他擔任第一作者的文章《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A simplified algorithm for clinical practice》深入淺出地解析了令人困擾的腸躁症。
接下來,腹內醫師將根據這篇文章的內容和自身的臨床經驗,把複雜的腸躁症拆解分析。
腸腦軸失調,永遠聽不懂的名詞?讓我們簡單解釋!
腸躁症是腸腦軸失調(Disorders of Gut-Brain Interaction,DGBI)的一種,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功能性腸胃疾病,現在改稱為腸腦軸失調。這指的是患者有腸胃道症狀,但經檢查後無法找到明確的器質性病因,卻仍然深受困擾。這樣的定義雖然清楚,卻可能讓人難以理解,我們可以這樣拆解來理解:
- 情緒影響腸道功能(Brain-Gut)
大腦會透過神經調控腸道功能,但有時大腦發出的信號,腸子卻反應過度!就像朋友跟你開個玩笑,你卻當真了。當我們處於壓力、焦慮等情況時,大腦發出的信號可能被腸道過度解讀,結果就是各種不適感。腸子對這些信號過於敏感,影響了正常功能,導致便秘、腹瀉等症狀。
- 腸道訊號被大腦過度放大(Gut-Brain)
腸道和大腦之間的神經連接是雙向的,腸道發出的信號反過來也可能被大腦過度解讀!大腦接收和處理信號過於敏感,微小的腸道訊號都被放大,讓你對腹痛和腹脹的感受更強。
- 環境因素的干擾(Environment)
食物、腸道菌群或其他腸道內的物質,有時會改變腸道內的環境,導致腸道功能失調,影響腸道功能同時也讓症狀變得更嚴重。
如何確認自己真的是腸躁症?
腸躁症的關鍵特徵是慢性。偶爾因為緊張、壓力或環境變化而出現的便秘、腹瀉、腹脹或腹痛,不能算是腸躁症。只有長期造成腸腦軸失調的惡性循環,才能稱為腸躁症。
想知道自己是不是得了腸躁症嗎?讓我們一起來評估看看:
- 反覆性的腹痛:你是否經常感到腹痛或腹部不適,平均每週至少一天,持續了三個月以上,而且這些症狀在六個月前就開始了?
- 排便習慣的改變:你是否出現便秘、腹瀉,或兩者交替發生的情況?
- 症狀與排便的關聯:你的腹痛是否在排便後有所改善或加重?或是腹痛和排便次數變多或變少,大便的形態變得較硬或較稀有關?
如果你的情況符合以上描述,根據國際羅馬IV診斷標準,你可能就是腸躁症的患者。
此外,如有合併腹脹、排氣增加、偏頭痛、疲勞、間質性膀胱炎這些其他問題,也是支持腸躁症診斷的特徵。
確認腸躁症前,要小心大腸癌、發炎性腸道疾病、感染等危險徵兆
如果出現以下令人擔憂的情況,可能不一定是腸躁症,需要進一步檢查:
- 年齡大於50歲以上或有大腸癌的家族史
- 血便或不明原因的貧血
- 體重減輕、食慾不振
- 腹部出現腫塊或腹部積水
- 夜間症狀,即使睡覺時仍感到不適
- 發燒或白血球、發炎指數上升
腸躁症的治療策略
第一步:先從調整生活習慣開始
- 維持活動量:多運動有助於腸道蠕動和消化,說來簡單卻很重要。
- 改善飲食習慣:規律慢食、選擇原型食物、足夠水分攝取。
第二步:根據不同的腸道症狀和腹痛,採取相對應的措施
- 針對排便(Target Gut)
。便秘:水溶性纖維、軟化和促進排便藥物、益生菌。。腹瀉:止瀉、緩和蠕動藥物。
- 針對感受(Target Brain & Environment)
。腹痛:緩解痙攣藥物、身心調節藥物和治療。。腹脹:採用低腹敏飲食(low FODMAP diet)減少產氣、益生菌。
- 初步4-8週後,評估症狀是否有所改善,進一步調整治療策略。
腹內觀點
- 接受腸子偶爾會鬧脾氣並適時安撫
比方腹內醫生在大型演講前,為了避免壓力可能引起的腹痛或腹瀉,會提早提早抵達會場,先確認好洗手間的位置,若有需要,會預防性使用止瀉或減緩腸蠕動的藥物;而出國開會時則常容易便秘,腹內醫生會補充水溶性纖維和益生菌,並準備軟便和促進排便的藥物以備不時之需。簡單來說,透過緩解短期的腸道症狀,避免長期的不適,防止大腦放大不舒服的感覺,進而產生慢性的腸躁症問題。 - 必要時進一步檢查
大腸癌是國人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除了遵循國民健康署的大腸癌篩檢外,若出現高危險症狀,如血便、體重減輕、不明原因的貧血,不能只當作腸躁症,應進一步諮詢專科醫師,考慮是否接受大腸鏡檢查。 - 老藥不一定輸給新藥
雖然一些新藥(特別是針對便秘的)在台灣尚未引進,但專家學者 Paul Moayyedi 指出,新研發的療法經過高品質的臨床試驗,但沒有直接證據顯示新藥優於傳統療法。因此,腹內醫生認為,老藥不一定輸給新藥,適當地組合現有藥物進行個人化治療,更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