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康診所Everyoung: 我的膽囊有息肉,怎麼辦? WFU

2024年7月3日 星期三

我的膽囊有息肉,怎麼辦?

膽囊息肉 花蓮膽囊息肉

在腹內門診,經常遇到患者因為超音波檢查發現膽囊息肉而憂心忡忡地來諮詢,常常詢問:「膽囊息肉是甚麼?為何要一直追蹤,不能切掉嗎?」

事實上,膽囊息肉相當常見,約每20個人中就有1人有膽囊息肉。讓人安心的是,絕大多數的膽囊息肉是良性的,定期追蹤即可,僅有極少數有癌化的可能,需要進一步處理。


什麼是膽囊息肉?


膽囊息肉是膽囊內壁突起,通常不會造成症狀,通常都是在進行超音波檢查時偶然發現的。這些息肉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 膽固醇息肉(Cholesterol Polyp):這是最常見的類型,由於膽囊壁中的膽固醇沉積而形成,通常是良性的。
  • 發炎性息肉 (Inflammatory-type Polyp):由於膽囊黏膜受到慢性發炎和刺激所引起。
  • 腫瘤性息肉 (Neoplastic Polyp):這類息肉較少見,但是卻有轉變為惡性的可能。

由於超音波影像是黑白的,無法完全確定息肉的類型,因此通常會依據息肉大小來判斷。一般來說,以1公分作為分界,小於1公分的息肉多半為良性;超過1公分則較有病變的可能。


膽囊息肉的處理


患者常會問,是否可以像大腸息肉那樣用內視鏡切除?遺憾的是,目前膽囊仍不是常規內視鏡可及的地方,無法用內視鏡直接切除息肉。如果有必要移除,仍需仰賴外科手術將整個膽囊切除。

因此,息肉大小通常作為膽囊息肉處理的參考依據。小於1公分的息肉多半良性,超音波追蹤即可;大於1公分的息肉則需進一步討論處理方式,例如手術評估。


給醫學生的小補充

  • 在超音波下,如果息肉周圍有局部膽囊壁增厚(≥ 4mm),可能是腫瘤性息肉(Neoplastic Polyp)的機率較高。這類息肉除了要密切追蹤外,若息肉大小達0.7公分以上,根據目前共識建議應進行手術評估。
  • 膽囊腺肌瘤(Adenomyomatosis)是一種良性的膽囊疾病,其特徵是膽囊壁過度增生和增厚,並伴有膽囊壁內的小囊腫或憩室。在超音波下可見後方有拖曳白色長線,像是彗星尾巴(Comet Tail Sign)。
  • 膽沙(Biliary Sludge)是濃稠的膽汁聚集,在超音波下看起來也像是膽囊息肉,但在施打顯影劑後不會顯現,這可用來區分膽沙和息肉。

進一步研讀建議(參考文獻):Management of Incidentally Detected Gallbladder Polyps: Society of Radiologists in Ultrasound Consensus Conference Recommendations. Radiology. 2022 Nov; 305(2):277-289.


腹內觀點


發現膽囊息肉大多會被建議需要定期超音波追蹤,雖然有些患者覺得麻煩,但腹內醫師會說明超音波在追蹤膽囊息肉時,也可以順道了解自己是否有其他腹內常見問題,例如脂肪肝、腎結石、胰臟囊腫等,其實也相當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