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門螺旋桿菌 - 第一級的致癌物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大多沒有症狀,少數造成消化性潰瘍和消化不良才會不舒服。但幽門螺旋桿菌已經被證實會造成慢性胃炎、胃黏膜萎縮和胃黏膜腸化生,最終可能導致胃癌。
因此,世界衛生組織在1994年將幽門螺旋桿菌列為第一級致癌物。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是胃癌形成的重要危險因子,超過八成的胃癌是由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所引起。因此,根除幽門螺旋桿菌被視為防治胃癌的重要措施。
預防胃癌:健保給付放寬殺菌標準
以往健保給付必須患者有消化性潰瘍才能進行幽門螺旋桿菌治療,但「從今年八月一號起,健保給付放寬為確診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都可以進行治療。」
但是腹內醫生最怕患者拿健檢常用的幽門螺旋桿菌血清抗體檢查報告來說要殺菌,為什麼呢?這跟檢查的原理有關。
如何確認是否感染幽門螺旋桿菌
除了透過胃鏡檢查中採檢確認外,也有以下三種非侵入性檢測:
碳 13 呼氣檢查
測試的方法是讓你喝下標記有碳 13 的溶液,若胃內有有幽門螺旋桿菌存在,它們會將尿素分解並釋放出含有碳 13 的二氧化碳,這時候你吐出的氣體就能偵測到含有碳 13 的二氧化碳,所以叫做碳 13 呼氣檢查。
碳 13 呼氣檢查準確度最高,價格也最昂貴,不但能確認是否正在感染中,也可用來評估是否除菌成功。
糞便抗原檢查
若被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它們會在你的胃裡面製造抗原,這些抗原隨糞便排出體外,可以藉由糞便抗原檢查偵測到。
糞便抗原檢查價格相對低,也可以用來確認是否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和除菌有沒有成功,相當適合最為篩檢工具。
血清抗體檢查
血清抗體檢查通過抽血檢測血液中的幽門螺旋桿菌抗體,雖然方便,但只能用來判斷是否曾經感染過幽門螺旋桿菌。由於抗體是我們的免疫系統產生的,檢查結果陽性除了可能是正在感染中,也可能只是曾經感染過,即使殺菌治療成功,血清抗體檢查仍然可能是陽性。
血清抗體檢查無法確認目前是否正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抗體,也沒辦法評估除菌是否成功!血清抗體檢查陽性還需要其他檢查進一步確認才能殺菌。
參考資料
- 國民健康署
- 台灣消化系醫學會
- Screening and eradication of Helicobacter pylori for gastric cancer prevention: the Taipei global consensus. Gut 2020; 69:2093-2112.
腹內觀點
幽門螺旋桿菌治療是預防胃癌的重要措施,但殺菌過程會用到抗生素,可能讓人感到不舒服,所以要確定感染後才進行殺菌治療。血清抗體檢查雖然方便,但無法確認是否正在感染中,因此不能作為治療依據。
內視鏡檢查除了能確認是否感染幽門螺旋桿菌,還可以評估是否有萎縮性胃炎和胃黏膜腸化生的病變,對胃癌風險評估和後續追蹤很有幫助。